首页 > 滚动 > > 内容页

齐清顺|唐安西都护府驻军表明新疆自古是中国领土

发表于: 2023-07-10 22:38:54 来源:哔哩哔哩

唐朝管理西域的两大都护府(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——UP主注)这一机构的二重化体制还表现在除行政管理职能外,它同时还行使军事职权,换言之,它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管理机构。这也明显地表现在两大都护府及所属府、州中还附有另外一套等级分别的军事管理系统。《新唐书·兵志》对此记道:「大曰军,小曰守捉,曰城,曰镇,而总之者曰道。」这实际上是一种设置在边境地区的军事管理机构。「其军、城、镇、守捉皆有使,而道有大将一人,曰大总管,已而更曰大都督,至太宗时行军征讨曰大总管,其在本道曰大都督」。

唐朝在西域设置的军制机构中称「军」者有:

保大军置碎叶城,瀚海军置于北庭都护府城中,702 年设,初名烛龙军,703 年郭元振改为瀚海军。开元中管兵 12000 人,马 4200 匹。天山军置于西州,714 年立。管兵 5000 人,马 500 匹。伊吾军 710 年置于伊州,管兵 3000 人,马 300 匹。清海军置于庭州,旧名镇城镇,天宝中改名清海军。静塞军 771 年置。


【资料图】

以上唐朝在西域各地设立的诸军机构,据《新唐书·兵志》记载:「伊吾、天山军曰河西道,而瀚海、清海、静塞军三曰北庭道,保大军曰安西道。」「此自武德至天宝以前边防之制」(《新唐书》卷 50《兵志》)。除上述之外,见诸于史籍和文书资料记载的还有金牙军、贺兰军、波斯军、于阗军、玉河军、萧乡军、疏勒军、绥远军、漾池军等。

唐朝在西域各地设立的守捉和镇、城计有;兰城守捉,坎城守捉,葱岭守捉,于术守捉,榆林守捉,龙泉守捉,东夷僻守捉,西夷僻守捉,赤岸守捉,张三城守捉,罗护守捉,赤亭守捉,独山守捉,沙钵城守捉,冯洛守捉,耶勒城守捉,俱六城守捉,张堡城守捉,乌宰守捉,叶河守捉,黑水守捉,东林守捉,西林守捉。镇城则有坎城镇,石城镇,播仙镇,兰城镇,胡弩镇,固城镇,吉良镇,且末镇,拨换城,皮山镇,清海镇,神山镇,蒲类镇,郝遮镇,咸泉镇。

各军、守捉、镇、城之间,烽燧相望,从而构成一道严密的军事防守系统,保卫着两大都护府的安全,维护着唐朝在天山南北诸地的治理。

在上面所述的这一军事管理体系之外,唐朝在西域的军事建置另还有「军镇」一级驻军单位,此与以上述及的「镇」之涵义不同,此军镇的长官是镇守使,职位甚高,《大唐六典》记道:「凡(军)镇皆有使 1 人,10000 人以上置司马、仓曹、兵曹、参军各 1 人,5000 人以下减司马。凡诸军镇,每 500 人置押管 1 人,1000 人以上置子总管 1 人。5000 人置总管 1 人。凡诸军镇使,副使以上皆四年一替,押管随兵交替,副使总管折冲以上官充,子将以上取果毅以上充。凡诸军镇大使、副使以上皆有僚人,别奏以为之使,大使三品以上兼人 25 人,别奏 10 人。」(《大唐六典》卷 30)

由此可知,军镇长官之官职大致与都护及「军」之首领同级。唐朝在西域设立的著名的「安西四镇」即属于这一系统。「安西四镇」初置于 648年,是年,「太宗既破龟兹,移置安西都护府于其国城,以郭孝恪为都护,兼统于阗、疏勒、碎叶(拟为焉耆),谓之四镇」。自后因唐朝国势之盛衰及在西域影响之涨落,「四镇」内容多有衍变,几罢几复,其变化犹见下表:

四军镇驻军均为汉兵,主责监护西域诸地,防御抗敌重任,军马由当地供应,粮秣则由屯田所得。据考,四镇初隶归安西大都护府。702 年,北庭大都护府建立后,随着统领西突厥诸部事务的濛池、昆陵两都护府改隶北庭,则四镇后期便改隶于北庭大都护府。

唐朝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置的军政机构和官职,史籍及出土文书中另还见有节度使、经略使、支度经略使等名称。最重要的有「伊西节度使」、「碛西节度使」、「安西节度使」、「北庭节度使」的相继创立。这些职官名称的出现是同唐代建置和职官的设置变化有一定关系的。唐代节度使成为固定职衔是从 711 年开始的。迄玄宗时,这一制度逐渐推行。

节度使多设在唐边境地区,由中央委封,常兼任行政和军事双重职责,无法详细定其官品,但实权颇重,经略使、支度经略使则大都属临时性质。唐朝在西域各地所设的节度使、经略使、支度经略使一般由都护或州刺史兼任,尤其是安西大都护,又时常兼安西或安西、北庭节度使的称号,而加此称号者,「掌总军旅,颛诛杀,入境州县,逆以鼓角,州、县赉印,迎于道左」(《新唐书》卷 50 《兵志》)。这更体现了唐时两大都护府及下属府州军政二重化的性质和特征。

经查考,伊西节度使早在 712 年已经设立,是年,「北庭都护领伊西节度等使」(《新唐书》卷 67 《方镇表》四),而节度使的前身经略使一名则于 710 年便已兼设在安西大都护府,唐朝封「安西都护(领)四镇经略大使」(《旧唐书》卷 38《地理志》一),即是证明。

唐朝所置的碛西节度使始于 714 年,其全称亦即「招慰十姓兼四镇经略大使,节度以西诸蕃国」,其中「四镇经略大使」主南道,「招慰十姓大使」主北道,「节度已西诸蕃国」统领碛西诸蕃。不难看出,碛西节度使的职权凌居安西、北庭二大都护府之上,《唐会要》将碛西节度使明确列为全国七大节度之一,同关内、朔方、河东、河北、幽州、河南、陇右、剑南等节度并列决不是偶然的。同书还记曰:「碛西节度使,其统有安西、疏勒、于阗、焉耆,为四镇经略使。又有伊吾、瀚海二军,西州镇守使属焉。」原四镇本属安西大都护府,而伊吾、瀚海二军及西州镇守使则属北庭大都护治下。由此可知,碛西节度使权力确实是在两大都护府之一这一事实。碛西节度使一建置后来又先后易名为「伊西、北庭节度使」、「安西四镇、北庭经略节度使」等。其职权也时有变化。

唐玄宗天宝年间于边区设 10 节度使(实为 9 节度使,1 经略使),其中即含安西节度使(又称四镇节度使)和北庭节度使。唐朝规定,「安西节度使抚宁西域,统龟兹、焉普、于阗、疏勒四国」;「北庭节度使防制突骑施、坚昆、斩啜,管瀚海、天山、伊吾三军」。唐制:「节度使 1 人,下辖副使 1 人,行军司马 1 人,判官 2 人,掌书记 1 人,参谋(无定员),随军 4 人。」

不难看出,两节度使所辖范围仍大致相当于两大都护府原先管辖的地域。事实上,开元年间以后,唐朝在西域设立的节度使职衔名称和管辖权限数有更动,分合极为颇繁,在此将有关资料排列如下,以供参考。

718 年,「安西都护领四镇节惟一支度经略使」。

727 年,「分伊西、北庭置二节度使」。

731 年,「合伊西、北庭二节度为安西四镇北庭经略、节度使」。

741 年,「复分置安西四镇节惟一治安西都护府,北庭伊西节度使,治北庭都护府」(新唐书》卷 67《方镇表》四)。

742 年,「置十节度经略使,以备边。曰安西,曰北庭,曰河西,以备西边;……」(唐语林》卷 8)。

754 年,「安西四镇复兼北庭节惟一是年,复置二节度」(《新唐书》卷 67《方镇表》四)。

786 年,「以伊西、北庭节度留后杨袭古为北庭大都护、伊西北庭节度支度营田瀚海等使」(《旧唐书》卷 12《德宗纪》上)。

790 年,「泾原节度使兼领安西四镇、北庭节度」。

851 年,「置归义军节度使,领沙、甘、瓜、肃、鄯、伊、西、何、兰、岷、郭十一州,治沙州」。

另外,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后,从德宗李享之诏,由安西、北庭二节度府汉、蕃精锐兵马组成勤王军入关勘乱,此以李嗣业为创始者,入关勤王军「以其所部号为安西、北庭行营」,757 年,唐德宗以「安」字为安禄山之姓,「更安西曰镇西」,同年拜李嗣业为镇西、北庭行营节度使,自后历任行营主帅皆加这一称号。「镇西、北庭行营」又作「四镇北庭行营」,这是唐朝在入关的勤王兵中设立的又一军制机构。其主要由安西、北庭两系唐军及西域诸国兵联合组成。经研究,「安西、北庭行营」初互不相属,各自循不同路线人关。后合二为一。「行营」在平定安史之乱以及后期抗击吐蕃入侵的战斗中英勇顽强,起到了重要作用。「安西、北庭行营」作为一派出军制机构,共历九任节度使,784 年后实际上已经消失,仅名号出现于史书中。

(本文节选自齐清顺《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》)

标签: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全球公司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20009784号-11   联系邮箱:85 18 07 48 3@qq.com